Skip to content
Go back

21 课:我从比特币的兔子洞中悟出的道理-第 17 章-确立时间需要付出努力

“天哪,天哪!我要迟到了!”


人们常说,比特币之所以被挖出来,是因为成千上万台电脑在致力于解决极其复杂的数学问题。某些问题有待解决,如果你算出了正确的答案,你就“生产”出了一枚比特币。虽然这种关于比特币挖矿的简化观点或许更易于传达,但它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抓住要点。比特币并非被“生产”或“创造”出来的,而且这整场磨难也并非真的在于解决特定的数学问题。此外,那些数学题也并非特别复杂。真正复杂的,是在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中“确立时间”。

正如白皮书中所概述的,工作量证明系统(又名挖矿),是一种实现分布式时间戳服务器的方法。

bitcoin-whitepaper-timestamp-wide.png 白皮书摘录。刚才有人说“时间链”吗?

当我初次学习比特币如何运作时,我也曾认为工作量证明是低效且浪费的。过了一段时间后,我开始转变对比特币能源消耗的看法。看来,即便在今天,在比特币诞生后的第 13 年,工作量证明仍然被广泛误解。

由于工作量证明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凭空捏造的,许多人似乎相信这是一种无用的工作。如果焦点纯粹在于计算本身,这是一个可以理解的结论。但比特币的核心并非计算,而是在于独立地就事物的顺序达成一致

工作量证明是一个系统,在这个系统中,每个人都可以验证发生了什么,以及是以何种顺序发生的。正是这种独立的验证,导向了共识——即,由多个参与方就“谁拥有什么”而达成的个体协议。

在一个彻底去中心化的环境中,我们没有绝对时间这种奢侈品。任何时钟都会引入一个受信任的第三方,一个系统中必须被依赖且可能被攻击的中心点。正如 Grisha Trubetskoy 所指出的,“时间问题是根本问题” 。而中本聪则通过一个工作量证明的区块链, 创造性地实现了一个去中心化的时钟,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。每个人都事先同意,拥有最大累积工作量的链,即是真相的来源。根据定义,它就是实际发生的事情。这项协议,就是现在所知的“中本聪共识”。

“该网络通过将交易哈希进一个持续的链中来为交易打上时间戳,这条链……可作为所见证的一系列事件之顺序的证明。”
中本聪 (Satoshi Nakamoto)

没有一种一致的方式来为确立时间,就没有一种一致的方式来区分“之前”与“之后”。可靠的排序便无从谈起。如上所述,中本聪共识就是比特币用来一致地确立时间的方式。该系统的激励结构,通过利用相互竞争的参与者的贪婪和自利,生产出了一个概率性的、去中心化的时钟。这个时钟不精确的事实,其实无关紧要,因为事件的顺序最终是明确无误的,并且可以被任何人验证。

多亏了工作量证明,工作量本身和对工作量的验证,都得以彻底去中心化。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加入和离开,每个人也都可以随时验证一切。不仅如此,每个人都可以独立地验证系统的状态,而无需依赖任何其他人来进行验证。

理解工作量证明需要时间。它往往是反直觉的,虽然规则简单,却能导向相当复杂的现象。对我而言,转变对挖矿的看法很有帮助。要看到它的有用性,而非无用性;要看到验证,而非计算;要看到时间,而非区块。

比特币教会我:确立时间是件棘手的事,尤其是在去中心化的世界里。


镜中奇遇 🔍

对本章思想进行拓展的后续文章:

深入兔子洞 🕳️


Share this post on:

Previous Post
21 课:我从比特币的兔子洞中悟出的道理-第 19 章-隐私尚未消亡
Next Post
21 课:我从比特币的兔子洞中悟出的道理-第 18 章-行事缓慢且不出差错